欢迎访问 电信法治网!

当前所在: 首页 > 电信服务 > 正文

赢得“算法游戏”不能仅靠反向驯化

时间:2024-12-24   作者:佚名  来源:西藏自治区委员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

  近日,“年轻人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的话题登上热搜。“太贵了,买不起”“我不打算买了”,一些年轻消费者尝试通过评论“哭穷”建立“价格敏感人设”,从而影响算法推送,避免被“杀熟”。

  反向驯化,真的管用吗?有的网友在社交平台晒出“算法驯化”实践攻略,称同样商品的价格确实有了显著下降。比如,有人通过反复评价“机票太贵”后,发现降价超过2000元。但仔细琢磨一下,不难发现机票价格变动受多重因素影响,是否因用户评论而导致降价却难以判断。

  反向驯化的效果或许说不清楚,但这场“算法游戏”却鲜明地反映出消费者对大数据“杀熟”的反感和抵制态度。大数据“杀熟”行为严重违背了市场公平原则,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在无形中伤害了消费者信任。长远来看,更将损害企业声誉,扰乱市场秩序,危害平台生态健康发展。

  大数据“杀熟”正悄然蔓延至更多“隐秘的角落”,与此同时,这场“算法游戏”也愈演愈烈。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寻求算法改变,消费者的反击不断升级。除了给算法“洗脑”,一些年轻消费者还通过创建多个账号、伪装新用户、隐匿网络足迹以及操控评论等方式,与平台算法展开博弈,以此保护个人数据隐私,维护自身权益。

  但由于算法持续进化,这些做法最终被识破是大概率事件。算法的初衷是利用大数据为消费者提供更精准、更贴心的服务。然而,一些不良商家却滥用算法,打着差异化营销的幌子,用大数据“杀熟”获利。消费者选择打破算法规则参与定价“游戏”,其深层次诉求更在于追求一个公平、透明的消费环境。

  当然,根治大数据“杀熟”,单靠消费者的“小算盘”“小计谋”,还远远不够。实际上,针对大数据“杀熟”,我国相关部门早已开始行动。近年来,我国已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等多项法律规定,对大数据“杀熟”进行规范。今年11月24日,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通知,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提出严禁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

  随着监管力度不断加强,消费者防范意识进一步提升,平台靠大数据杀熟获利的时代终将结束。消费者信任是平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只有真正把消费者放在心上,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优化服务,企业才能走得更远。从长期来看,企业积极构建更加公平、透明的算法定价机制,主动收回大数据“杀熟”的无形之手才是明智之举。

  算法不该变算计,数据赋能也不该变“负能”。大数据“杀熟”这种短视行为要不得,别让“算法游戏”误伤了消费者的信任。推动算法向善,打破“算法黑箱”,回归以人为本,才是平台经济长远健康发展的应有之义。(李月华)

  

  (编辑:王小莉)


原文链接:https://wxb.xzdw.gov.cn/wlcb/wsznl/202412/t20241224_53656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电信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资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