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电信法治网!

当前所在: 首页 > 电信管理 > 正文

名人屡被仿冒!合力斩断AI造假的黑手

时间:2024-12-17   作者:佚名  来源:西藏自治区委员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

  近期,多起知名人士被AI仿冒事件引发关注。有账号仿冒知名医生,深夜带货推销所谓“保健品”。虽然很快被网友识破,但对医生本人造成很大困扰,当事人多次投诉,违规账号仍屡禁不止。

  一段时间内,AI生成内容带有明显加工痕迹,大家尚能识别。随着技术发展,AI生成的画面、声音、视频越来越逼真,普通用户愈发难辨真伪。一些不法商家为躲避监管,通常选择在深夜直播,有的利用老年人警惕性弱、对新技术不了解,精准对其进行“收割”。

  AI造假触及的不止直播带货。有不法分子利用AI技术编“伪消息”、造“假新闻”,骗取网民关注点赞,实现流量变现。部分诈骗分子,深度合成受害者亲属、同事声音画面,精准施骗。

  

  严防AI造假,关系社会秩序,也关系公民权益,是一个很迫切的话题。近来相关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都在内容审核、信息安全方面对生成式AI提出了要求。今年9月,国家网信办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提出刚性约束。

  AI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带来了新奇体验和产业进步,与此同时,不法分子也千方百计为谋私利钻空子。面对新挑战,确实需要想一些新办法,全方位提升防造假的能力。

  网络平台的责任不可推卸,需要不断提升技术手段,加强审核识别,识别深度伪造内容。对于疑似AI生成的内容,应考虑在明显位置进行标识提醒,并做好相关内容的后台存储备案,以防止不法商家一删了之。监管部门应严格执法,对利用AI技术进行不法行为的人员和机构追根溯源、严查严处,加大震慑力度。网友则应提高警惕,加强防范,多方求证,增强信息辨别能力。

  技术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关键在于使用技术者,须怀揣一颗向善之心。期待多方协同发力,清扫AI造假乱象,让AI成为造福社会的超级助手,不能沦为不法分子的行骗工具。

  海报制作:陈泉伊

  作者:喻庆

  (编辑:边珍)


原文链接:https://wxb.xzdw.gov.cn/wlaq/zljg/202412/t20241217_53483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电信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资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