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电信法治网!

当前所在: 首页 > 电信法治 > 正文

撕下网络主播虚假人设的“面具”

时间:2024-11-05   作者:佚名  来源:西藏自治区委员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

  撕下主播虚假人设的“面具”,需要法治的刚性约束和道德的柔性引导相结合。只有让主播和平台真正认识到虚假标签的危害性和违法性,才能促使他们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共同维护网络直播行业的健康发展。

  近日,一名拥有2000多万粉丝的网络主播被质疑学历造假——其主页个人简介介绍其毕业于某名牌大学,但遭到该校校友的否认。事件发酵后,该主播将个人简介中有关内容删去,称其账号的学历信息是账号注册之初随意填写的,自己从未伪造毕业证书,也从未在直播以及任何地方使用该校毕业生的标签进行营销活动。

  近年来,网络直播已经迅速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近期曝光的多起主播学历造假事件,引发了公众对网络空间信息真实性的广泛质疑。这些主播通过伪造高学历背景,如“名校高才生”“海归精英”等,试图提升自己的公信力和影响力。然而,当真相被揭穿后,这些曾经风光无限的主播瞬间沦为众矢之的,不仅个人形象崩塌,还可能会面临法律的惩戒。

  除了学历造假,一些主播还通过编造虚假身份和经历来吸引关注,他们将自己包装成“农村接地气大姐”或是“原生家庭伤痛”的受害者,以此博取观众的同情和打赏。这些虚假人设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主播和直播机构精心策划的剧本和营销手段,他们利用观众的善良和好奇心,制造话题、炒作热度,最终达到获利的目的。

  主播乱贴标签、虚构人设的行为,不仅是对消费者的欺诈,更是对法律和道德的践踏。根据广告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主播在提供服务过程中使用虚假标签,属于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依法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要有效治理主播乱贴标签的行为,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首先,相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对违法违规的主播和相关直播机构进行严厉打击,形成有效的震慑效应。其次,平台应提高内容审核的智能化水平,利用技术手段识别和分析虚假信息,确保发布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此外,平台还应畅通举报反馈渠道,便于用户举报虚假信息,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

  同时,作为网络直播的参与者和消费者也应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和辨别能力。在面对各种标签和人设时,应保持理性思考,不轻信、不盲从,避免被虚假信息所误导。

  撕下主播虚假人设的“面具”,需要法治的刚性约束和道德的柔性引导相结合。只有让主播和平台真正认识到虚假标签的危害性和违法性,才能促使他们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共同维护网络直播行业的健康发展。

  

  (编辑:马慧彬)

  


原文链接:https://wxb.xzdw.gov.cn/wlzl/202410/t20241030_52146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电信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资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xss_clean][xss_clean]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