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大数据“杀熟” 让算法真正服务于人
时间:2024-12-24 作者:佚名 来源:西藏自治区委员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
在自己经常光顾的网络平台上,作为“老顾客”搜索到的商品价格比新注册的用户高出不少;在同一时间段经常使用打车软件,时间久了,在这个时段打车的价格就会“变贵”……不用怀疑,你被大数据“杀熟”了。
所谓的大数据“杀熟”,指的是商家通过分析消费者的购买历史、浏览习惯等个人信息,对老客户实行差异化定价,即同样的商品或服务,对于不同用户显示不同的价格。这是在“培养”了用户的使用依赖后的一种损害消费者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的行为。然而在数字时代,大数据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很多网友都遭受过大数据“杀熟”,更有年轻人开始向平台“哭穷”,试图通过“反向驯化”大数据来维护自身在数字时代的权益。
不少年轻人表示,通过向平台“哭穷”,不停重复自己想要的便宜价格的商品或者服务,就能得到相应的商品服务推送。但“反向驯化”真的有用吗?答案是:不一定。表面上看,这些“反向驯化”的尝试,短期内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却治标不治本。长期来看,随着算法的不断优化,其效果将大打折扣。从平台角度出发,以出游机票价格为例,多家旅游出行平台官方客服表示,机票价格实时变动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即便消费者有反复评论的行为,也无法证明最终降价是由用户所评论的内容决定。
虽然效果不明,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系列行为背后,折射出的是年轻网民不愿再被大数据“宰客”的强烈愿望,进而运用大数据手段主动出击,寻求改变。这种社会现象的出现,反映出现代网民对科技滥用的抵制,试图跳出算法编织的价格陷阱,同时也揭示了推荐算法逻辑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近日,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其中聚焦网民关切,重点整治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等现象。专项行动提出,严禁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严禁利用用户年龄、职业、消费水平等特征,对相同商品实施差异化定价行为。提升优惠促销透明度,清晰说明优惠券的领取条件、发放数量和使用规则等内容。
其中提及的具体工作目标包含不得设置诱导用户沉迷、过度消费等的算法模型;在算法公平公正方面,不得利用算法实施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消费者公平交易的权利,不得利用算法在交易价格等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
面对越来越“聪明”的算法机制,要真正根治大数据“杀熟”,还是要强化源头治理,政府应加快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明确界定大数据使用的边界,让算法向上向善服务,真正服务于人。而平台也应强化自律,强化平台算法责任,合理使用算法推荐,尊重消费者权益,诚信经营。消费者则应保持清醒,大胆对大数据“杀熟”说“不”,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共同营造科技向善的网络服务环境。(作者:记者 邓聪)
(编辑:王小莉)
原文链接:https://wxb.xzdw.gov.cn/wlaq/zljg/202412/t20241219_53547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信息
- 2024-12-24检察公益诉讼10周年座谈会...
- 2024-12-24最高检召开党组扩大会传达学...
- 2024-12-24联合国防暴队绩效考核强化研...
- 2024-12-24致湖北省关爱退役军人协会曹...
- 2024-12-24致蕲春县蕲泰保安服务有限公...
- 2024-12-24致蕲春县人民政府一份诚挚的...
- 2024-12-24最高检召开第七批挂职专家学...
- 2024-12-24赵乐际对葡萄牙进行正式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