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电信法治网!

当前所在: 首页 > 电信调研 > 正文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亟待规范

时间:2024-11-05   作者:佚名  来源:河北网信网

  近日,一系列由AI生成的配音视频在网络上引发关注,其逼真程度令人惊讶,不仅画面栩栩如生,声音特征也与真人几乎无异,短时间内便收获了过亿次的播放量。然而,这些视频中的内容与画面中的公众人物毫无关联,现已被平台下架。

  AI技术的发展降低了深度伪造和低价量产的门槛,AI生成影像、换声及换脸视频大量出现。这些视频虽吸引眼球,但背后隐藏的风险却不容忽视。

  当前,虚假信息的制造和传播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以假乱真的AI合成技术让普通人在信息甄别上陷入困境。《2024年人工智能安全报告》显示,基于AI的深度伪造欺诈在2023年激增30倍,对网络安全和社会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虚假信息的泛滥,不仅扰乱了网络空间的正常秩序,更可能将负面情绪从虚拟世界传导至现实,加剧社会焦虑。

  应对深度伪造等乱象,需要多方协作、共同治理。目前,我国已出台《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从源头加强内容管理。同时,《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发布,也标志着国家层面正加大对AI技术的监管力度。只有让AI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健康发展,才能让人们真正享受到技术变革带来的红利,推动人工智能产业良性发展。

  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一环,平台运营商和服务提供者也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对AI生成内容划定红线,严禁违法违规、侵权欺诈内容的传播,并添加显著提示标识,防范虚假信息扩散。此外,利用数字水印、时间戳、哈希函数等技术手段,既能提高信息真实性的可验证性,也是防范虚假信息传播的有效手段。作为内容消费者,受众也应保持警惕,提高辨别AI生成内容的能力,避免偏听偏信。(李秋旸)


原文链接:http://www.caheb.gov.cn/system/2024/10/31/030313376.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电信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资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